当前位置:首页 > 谈一谈钢琴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爱怨情愁”

 

谈一谈钢琴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爱怨情愁”

小编在刚开始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想着以「服务」为切入点,跟大家聊聊钢琴教学的那点事儿。结果写着写着就陷入了钢琴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那无比纠结的三角关系。其间的爱、怨、情、愁真是多到数不清,如此纠结的问题让我们暂放一边,先来观察一下他们三者,在今天的切入点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写到,服务是使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发挥。它是劳动的一部分。
服务在字义上来说是履行某一项任务或是任职某种业务。
在市场经济中,家长购买了教师的时间,让孩子学习钢琴,以此产生了消费行为。
经济学中,消费是指对商品和服务的获取和使用。
从法律意义上讲,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
所以综上所述,家长是购买者,教师的时间是商品,教师在此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对家长的问题提出解答就是服务,学生和家长是消费者。
老师,是商品的持有者,提供服务的一方;学生和家长,是商品的使用者,被服务的一方。
写到这里,同为钢琴老师的我赫然发现,之前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那么纠结是因为:
我们要服务的是两类人——学生和家长。
作为商品的持有者,钢琴老师授课的方式,以1对1为主,跟学校教育里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不同,其特殊性决定了钢琴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实际情况对教学制定不同的计划,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包括:
教学前决策——行动的计划
教学中决策——行动、观察、改进
教学后决策——反思、预测、重新设计
而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钢琴学习归类于业余,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其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学校的课程。很多家长付钱以后,他们不陪同孩子上课,没有直接的感受产品质量的好坏,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家长都不完全清楚,导致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疑问,比如,在不了解教学计划和学习程度的前提下,要求参加考级;因为其他同事的孩子使用了什么教材而质疑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练琴,就笼统把责任推给自己的孩子等。这都在无形中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
面对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时,老师难免力不从心,感到家长不理解自己;这一系列的障碍导致老师潜意识里想逃避家长,久而久之便忘了我们的另一个职责——说服家长。
而面对孩子不练琴,又不清楚老师的教学安排时,家长同样会感到困惑。我们的言行态度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夹在老师和家长中间则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爱怨情愁开始交织,似乎变得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从纠结的泥沼里走出来?
和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家长没有服务于孩子的意识,半途而废是迟早的事情。
老师和家长才是最佳拍档
但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服务于孩子,这就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享受老师提供给家长的间接服务。告诉家长如何辅导督促孩子课后练琴,明确孩子学琴的阶段性目标,配合老师完成学习计划。家长需要告诉老师孩子课后的学习情况下,防止某些小盆友因为想偷懒,在家长和老师之间钻孔,我们要一起为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驾护航,孩子才会在每一天的练习中感受到进步。积累成就感,获得快乐。
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应该更紧密的合作,增进互信,而互信则源于:
老师的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对教学的认真负责。尊重学生和家长。
家长的悉心关注,信任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计划,不轻易的质疑老师,出现疑问及时沟通,尊重老师和孩子。
当老师和家长成为孩子学琴过程中的最佳拍档后,老师的教学会更加舒心,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笑容。家长、老师、学生三角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稳固。爱与情终究会压过怨与愁。孩子们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才会充满阳光,越走越宽阔!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