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话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冠军老师殷柯

 

对话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冠军老师殷柯

殷柯老师,任职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他的学生蔡珂宜在2018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的少年组中,获得第一名。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对殷柯老师的教学充满了好奇,有幸采访到殷柯老师,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以下是这次采访的文字整理。

1,您认为专家课(masterclass)这种授课方式有什么特点?和日常给学生上课会有差异嘛?
有些不同,也有共同点。学生的程度可能会参差不齐,你不知道你下一个学生将会拉成什么样子,因为很难在短时间里对学生了解的非常透彻,需要老师快速反应,在短暂的时间里面怎么能尽快帮助到孩子,讲出他最需要的东西,这需要老师积累很多年的教书经验。当学生还处在学习初期的时候,就不能讲太多细节上的东西,但是可以尝试着给他提供一个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侧重点,要多关注哪方面的东西。
2,您听过印象最深的专家课有哪些?
很多大师班都给我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特别记得美岛丽大师班,讲巴赫,非常精彩。美岛丽是一个文化层次非常高的人,境界很高。
她的立意非常的高,不是站在我们通常人的视角去看待巴赫,要有更高层次,很多非常独到的看法,帮助我开启一个新的思路。当然,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模仿她,她演绎巴赫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
当我们在欣赏大师课的时候,并不需要刻意模仿,而是看音乐家是如何去看待曲目,看他的视角、思维方式,感受他的思路。
3,您昨天在讲座上提到,蔡珂宜在学到7岁左右的时候,尝试了一些有一定高度的曲目,都包括哪些?
包括克莱斯勒《前奏与快板》、维尼亚夫斯基《谐谑曲与塔兰泰拉》、帕格尼尼《如歌的行板》、莫扎特《柔板》。
《谐谑曲与塔兰泰拉》这种技术性的作品,对于7岁的蔡珂宜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我并不是让她随便的拉拉,演奏出一个“儿童版”,而是在速度、音准、音色、音量的变化上像成人一样的要求她。
她可以拉得非常快。在技术上有很强的能力。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通过《谐谑曲与塔兰泰拉》这首作品在训练她,在高速且复杂的运动中如何用力,可以产生辉煌的音量,并且不会产生太多的演奏疲劳。
我很希望如果小孩子有才能的话,应该找一个机会在技术和音乐上去推动它一次,把小孩子的演奏能力推到极限,让他去感受一下,乐曲能处理到什么程度。
4,在教学上您做这种处理对学生是跳跃很大的吗?
我认为也不是很大,基本上我是提前做了准备的。
5,每一个学生都会做这样的跨越式学习吗?
基本上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做一些。
6,学生在做一些跨越式学习前,做了哪些训练?
音阶的训练,在音准、左手速度两方面。
双音的训练,一般是三度、六度,八度的训练会迟一点进入,十度就直接在乐曲中练习了。
右手会有很多弓法训练,通常直接用空弦练,包括基本的两种跳弓(控制跳弓和自然跳弓)。Collé弓法,这个弓法我很喜欢,会从很早就开始教学生练习,分弓段去练习,这个弓法对提高学生对琴弓的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训练的手指的柔韧与弹性能力可以掺杂在其他的功法中去运用。
还有Macato、Martelé(顿弓)这些弓法,会把这些弓法在克莱采尔第二课中应用一下,但这些弓法的训练要适可而止,不能花过多时间,练的不够也可以去乐曲中练习。儿童教学也考虑到他们的心态,需要新鲜感,弓法要交替着训练,不能把目光全放在这些专门的弓法技术上,也要考虑到音乐的学习。
7,您仔教学中而是要求学生经常练空弦吗?
是的,每天练,作为练琴开始时候的热身。
8,您每次课都听空弦和音阶吗?
空弦每堂课都要听,音阶一般也会听。
9,您的学生上课是什么样的周期?
一般的学生一周一次课,一个小时。进步快的学生可能会加一次课,要看具体情况了。蔡珂宜参加梅纽因比赛的时候算是特殊情况,大约每周上3或4次课,每次大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10,蔡珂宜在两个小时课后,您觉得她的脑力和体力怎么样?
还可以,她的体能和精力还是不错的,谈不上极为充沛,属于中等吧。
11,蔡珂宜获得梅纽因大赛第一名,您觉得这会不会对她的心理产生负担?
他得奖之后会有很多人来祝贺她,找她拍照等等,我一直在预防给她造成心理负担,我会告诉她你的路还非常的远,第一名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他妈妈也很认同我的看法。她很单纯,如果没有人去提醒她这件事,她现在已经几乎忘了自己是梅纽因大赛的第一名。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