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河之东》惊艳复旦校园

 

《大河之东》惊艳复旦校园

5月22日晚,上海复旦大学相辉堂里叫好声一片,山西运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在这里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我市倾情打造的大型鼓乐舞诗《大河之东》首次走进上海。一幅五千年文明绵延的图卷惊艳了复旦校园,给在场的500余名师生和来宾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活动前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和副市长陈竹琴座谈。在沪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中夏参加活动。

1947年落成的相辉堂是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命名来源于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和重要建设者。
活动开始之前,王志峰、陈竹琴与陈志敏进行了座谈,双方就文化交流、学校支教、课题研究、建立研学基地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志峰将象征舜帝德孝思想、取自舜帝公园4000余岁大柏树下的圣土和一幅舜帝生平剪纸赠给校方。
相辉堂里,首先播放的“古中国·大运城”专题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运城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杰出的历代名人。接着,陈竹琴把舜帝关公忠孝文化游、鹳雀楼大唐陪都文化游、永乐宫道教文化游、后土祠黄河根祖文化游、裴氏宗祠古代将相文化游、舜耕历山原始森林生态游共6条精品研学线路介绍给了观众。盐湖、永济、万荣、闻喜4个县(市、区)的领导以PPT或视频的方式进行了相关主题推介,解州关帝庙、盐湖、普救寺、鹳雀楼、李家大院、后土祠、裴氏宗祠等一批经典研学胜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随后,《大河之东》大型鼓乐舞诗专场演出正式开始。该剧以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名人故事为题材,通过鼓、舞、戏、歌等民间艺术形式,讲述了河东百姓从远古到现代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该剧自开排以来倍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经一年多的时间打磨而成,此前在深圳演出就震撼了鹏城观众。此刻,精彩的故事、精美的鼓乐、唯美的舞台效果再次惊艳沪上,令观众耳目一新,引起现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师生们纷纷称赞,此剧主题之鲜明、舞台效果之精美、场景之宏大、编排水准之高,足以媲美一些国家级的舞剧。
王志峰在会上致辞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校。
运城是上古虞舜大帝的主政和卒葬之地。复旦大学校名正是源自舜帝所赋的《卿云歌》。他说,我们带着运城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华北走进华东,从最古老的“古中国”走进最现代的“大上海”,走进复旦大学,走进相辉堂,是希望寻求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用交流互鉴的方式,在上海这个创新之城,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新载体、新媒介;是希望彰显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明德引领风尚,以精品奉献人民,努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希望实现地域文化的全球共享,运城的地域文化属于运城人民,也属于全国人民,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有责任奉献智慧,可以一同来挖掘,一起来弘扬,共同推动运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活动还对“运城文化云”平台进行了推介,让更多的人通过此平台了解运城文化的魅力。

背景资料: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由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运城市文工团、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运城市盐湖区职业学校、稷山县安福高台花鼓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演出,系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的项目。
鼓乐舞诗《大河之东》选取河东地区影响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名人故事为题材,选取最能代表河东鼓乐(舞)文化精髓和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母本元素,通过留根续脉、坚实基因、多元塑形的转化创新,以适于舞台行为的情景叙事、精妙的语言表达、唯美的鼓舞形态,解读演绎“五千年华夏文明族根在河东,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看运城”的大文化主题,展示一幅中国北方农耕文明史流变的微缩景观。采用单元体情景式舞章联袂结构,通过广征博采兼收并蓄的混搭,鼓、乐、歌、舞、戏的融汇,进行现代舞台艺术理念的多维度立体呈现。鼓乐舞诗《大河之东》由序幕《河鼓安澜》与《鼍鼓启农》《鼓舞英豪》《鼓艺传家》《年鼓闹春》四个鼓乐(舞)篇章和尾声(鼓舞中国)组成。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