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形象的比喻,让孩子的钢琴学习更加轻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人们的听觉,来传达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但它与舞蹈、绘画不同的呈现形式不同,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绘画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来体现艺术形象。而音乐不是一种具象的形态,它需要通过人们的内心去感受,去理解。

因此,在音乐的学习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对孩子来说非常难以理解,例如律动、放松、呼吸等。其实,这些看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以及一些手指技巧,都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向孩子们说明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使这些知识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一、手型

弹奏钢琴时,手型是影响技术水平的决定因素,正确的手型不管是对于力度、速度还是清晰度等方面的作用都不可小觑。所以,手型是在孩子学琴初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技能。


孩子在初学时最容易出现的手型问题就是关节塌陷。这时,我们可以把手型比作帐篷。

掌关节就相当于帐篷的顶部,不能塌陷,而其他关节就是支撑帐篷的骨架,一旦折指,就相当于骨架折断,是一定要避免的。所以,每次孩子手型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查,帐篷是否搭好。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很直接地理解,什么样的手型才是正确的。

▲错误:第一关节塌陷(折指)

▲错误:掌关节塌陷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用“做眼镜”的方式让他们感受手指关节的弯曲。

二、颗粒性

钢琴演奏中的颗粒性,是在弹奏音阶,以及一些作品的快速跑动片段中需要保证的一种声音的质感。保证声音颗粒性的前提,要求手指不能粘黏,也就是在弹奏后一个音时,前一个手指必须要立马松开,避免两个音重叠在一起,发出“不干净”的声音。

颗粒性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不是特别容易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将手指比喻成两条腿,用原地踏步的比喻来形容这种颗粒性的弹奏方式:原地踏步时,当左腿(一根手指)踏下,右腿(另一根手指)就要立马抬起,反之,右腿踏下,左腿就要立马抬起。

三、乐句

钢琴中的旋律看似连绵不断,但其实它和说话一样,需要有断句和呼吸,这也就是音乐中所说的乐句。

但是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什么是乐句,以及划分乐句的重要性。其实乐句的划分就相当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它不仅是有表示停顿的作用,还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文章内容。

所以说,不会划分音乐的乐句,就相当于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是不完整的。

四、节拍感

大多数孩子在弹奏一首作品的时候,很难一直保持同样的速度,总是会出现时快时慢的情况,而且自己还察觉不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心中没有节拍感,弹琴的时候处于心手分离的状态。

节拍就是音乐的脉搏,音乐的心跳。在作曲家没有标注变速的片段,必须要保持相同的速率,不然就会造成“心率不齐”,失去了音乐原有的生命力。

五、放松

放松是老师在钢琴课上时刻强调的弹奏状态,但很多孩子对放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能使我们在弹奏过程中更加轻松。其实,放松也能使我们弹奏的音色更具穿透力。

钢琴的发声其实是取决于下键的那一瞬间,一旦发声,就无法再来调节音量或者音色。所以,在下键后,手指就应该立马放松,让琴弦得到充分的震动,使声音的穿透力更强。

这种放松的原理和敲锣是相同的,想要让锣的声音明亮,具有延续性,一定要在锣槌快速地敲击锣后,立马放松离开锣面,而不是还将槌一直作用在锣面上,这样就无法使声音延续。

六、弹到底

“声音弹到底,不要虚”,是钢琴老师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那“弹到底”指的是使劲将琴键压到底吗?并不是,在第六点中我们已经提到,一旦敲击出声音,无论再如何按压琴键,都无法改变音质,反而会使声音变得死板。

弹到底就像水滴滴穿水面,融进水中一样,具有穿透力,这样的力量是通透的,流入琴键内的;而没有弹到底的,发虚的声音,就像是轻飘飘的羽毛落在水面上,力量没有渗透到琴键里。



 

返回上一页